2)第一百九十一章 人事即政治_混在帝国当王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人有过一番深谈,赵智的话语还是那么隐晦,但王仁锆却是听懂了,赵智竟是有意让自己去地方任职,那自己的相国之位岂不是....

  王仁锆觉得自己无错,这些年也是尽心尽力为国操心,如今却是平白无故赶自己离开政事堂,王仁锆岂能甘心?

  王仁锆导向右相一党,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图,就是想要借助他们的手,逼迫赵智妥协,一旦右相一党在朝中形成绝对优势,赵智很有可能会对右相一党中的几个相国进行拉拢分化,到了那个时候,自己从其中脱离出去,投向赵智,相国之位自是可保。

  可惜,赵智此次的行事手段与以前大不一样,大出王仁锆乃至所有人的意料,态度极为强硬,根本就没有半点妥协的意思,而面对赵智的绝对强硬,杨氏一族.......退了。

  赵智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,能把大晋从深渊中拉出来,唯才是举,知人善用是一方面,敢于放权,给与大臣足够施展拳脚的空间,又是一方面,但赵智却也保留了三点,一个是御史台,有了这个部门在手中,便是掌握了舆论的至高点。

  一个是言路,地方刺史的奏折,一直都是直达赵智手中,吏部不能以任何理由对其扣押与先行查看,朝中四品以上官员也是有着奏折直陈赵智的特权,工作量虽然很大,但赵智始终坚持,绝不假手于他人,保证了言路的畅通,这就让赵智对大晋始终有着具体而真实的了解,防止大臣欺上瞒下,弄虚作假。

  最后一个便是监军制度,兵权,赵智看的极重,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  正是有了这三点,不管朝中的政治争斗在怎么激烈,赵智一直都是表现的风轻云淡,稳坐钓鱼台。

  朝会继续进行。

  经过了刚刚那场激烈的风暴,接下来议论陇右分道,以及李忠调职回京,由马武接任新的安北节度使,也就显得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了。

  免去李忠安北节度使一职,调回京城,任侍中、兵部尚书,入职政事堂,为新一任的左相。

  这个人事变动与任命,没有人反对,李忠在安北坐镇多年,其功劳众人有目共睹,他继任左相一职,完全有这个资格。

  马武被免去兵部右侍郎一职,继任安北节度使。

  马武的人事变动,倒是有那么几个大臣出来说了一些反对意见,但并不强烈,最后也是顺利通过,大家都知道,马武是为数不多的几个,能得到赵智信任的武将,今日朝会,直接就是拿下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,其意图已经很明显,接下来的人事变动与布局,赵智会有大动作,这个动作,他不希望有人出来捣乱,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威慑。

  被冷藏了好几年,原岭南道节度副使许成良,被任命为陇右南道节度使。

  许成良的任命也是非常顺利,三读通过。

  许成良本人出身名门大族,是赵智当年的从龙功臣之一,算是老资格了,为官也是非常勤廉,在官场上的名声很盛,德性极高,但本人的能力却是不行,在白巾军之乱中,正是因为他力劝甘潜主动出击,以至全军覆没,战后,被赵智免去一切官职,一直闲赋在家,如今却是被赵智重新启用。

  陇右北道的人事任命,则是有些奇怪,不设立节度使,而是设了两名节度副使,分别是右武卫将军顾雍与右通卫将军赵飞度,前者以陇右北道节度副使实领凉州都督,后者则是以陇右北道节度副实领廊州都督。

  齐王被封为陇右大都督,督陇右诸州军事,他这个官职,当然是虚的,只是遥领,但让众臣震撼的是,陇右既然有了大都督,自是要设立大都督府,而大都督府制下的大都督长吏,这个职位的人选,竟是由刚刚被罢了相位的王仁锆出任,这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