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八十二章 鞑靼援兵_大明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之举,大明想要举国之力收复一地不难,难就难在收复后怎么守住。连太祖和成祖皇帝也守不住,南撤而放弃,当前又有谁能为之,算了,还是洗洗睡吧。

  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,自土木堡后,大明的对外方针由进攻转为防御,从天顺起都在修长城建卫堡。光大同镇建有城堡达五百余座之多。但实际上,远在五百座之上。当然,这些堡多数为民堡,但也有为数众多的军堡。其中的七十二城堡,都是修建在战略或防御地位的重要位置上。

  除了大同府领有四州七县。分别是:朔州、应州、浑源州、蔚州(河北蔚县)四州和大同、怀仁、马邑(朔州马邑镇)、山阴、广灵、灵丘、广昌(河北怀莱县)七县。同样先后进行了修筑。

  在大宁府,当初朝廷设置了卫所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05卫、7所。回观过往,大宁、北平塞北和山西塞北广大地区被永乐朝廷以降渐次遗弃,虚边实京的战略是这一阶段的特点。然而大营兵制度又在快速地瓦解京师兵马的员额和战斗力,这导致大明不得不开始从边卫继续抽水入京来填补空缺。至土木之变,京营兵、上直亲军等二十三万损失殆尽,彻底击垮了这个岌岌可危的体系。于谦不得不征调内地卫所的备操(二线在卫)、备倭(一线海防)入京组成十团营,重建京军(班军悉留京)。明初三大营告别舞台,成为老弱残军休养所(称老营)。

  新京营的建立意味着班操制度的崩坏。成化以降,班军往往逾期不至,就算入京也并非入营操练,而是被大小官员占用当差干活,基本失去了军事意义。弘治开始,由于依靠传统番上已无法维持京营,干脆尝试直接将自身较为保持战力的边军与京营整体互调,依然春秋两换,期望让京军也经受些许磨练同时增强京师守备。

  近年来京营彻底无法指望,干脆不再进行形式上的班操,而是将各边镇军兵,以“枝”为单位,轮番调京守护。宣府、大同、延绥、宁夏、固原都不能免,而且经常到期不放归,引发镇臣埋怨,书请归还而推诿。

  当台吉郝日烈颜行抵乌兰沟后,就碰到了大量从东胜卫出逃的败兵败将,人数加起来足足一万多,分别来自不同的部落。

  其实明军攻打东胜城时万炮齐发,打死打伤的鞑靼骑兵并不多,只是三千余人,可是这声势确实能震慑人的心魄,短短几个呼吸间这种无差别的炮火就把鞑靼中军给打残打乱了,没有了中军的压阵和指挥,鞑靼整个对阵也就无心御敌,加上内心恐慌,说不定下一秒自己的部落骑兵也会遭受到像中军一样的打击,扭转马头进城带着自家的妻儿老小弃城而去。

  当郝日烈颜在乌兰沟看到迎面而来的鞑靼溃兵带着牛羊家当及小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