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(二)_大明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后,到了明朝晚期在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上记载,当时的大豆“每石得油九斤”,换算成现在的单位是100斤出9斤油,出油率仅仅9%,极低。

  传承了千年的压榨技术工艺,章子俊想要去改进,目前还停留在图纸上,往后如果不为官了,就开设一个榨油坊也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点遗产,在章子俊的记忆中,那时在村头就有一个油坊,给村民们加工油菜籽及黄豆、茶籽油的压榨,通过一台机器,用电动马达带动,个中的原理其实很简单,可是在此时的压榨工艺是利用杠杆原理来进行压榨,出油率可想而知,而且效率极低。

  在大豆受限于压榨技术的同时,花生原产于南美洲,大约在明代中后期传入中国。花生传入之初为人们视作果类、竽类,含油脂的特点后来逐渐被认识,所以此时还没有花生油。奈何压榨技术的不成熟,古人只得抱着大豆、花生这“两棵摇油树”望洋兴叹。除了植物油外,此时平民百姓吃最多的就是动物油,猪、羊、牛、鸡、鸭,只要是油就会熬出来保存食用。

  而章子俊也带了二瓮猪油,庐州酿造的酱油、黄酒、醋、醪糟、豆瓣,外加一瓮泡菜。这些都是做菜之用,在长达半年之久的船上生活,船头前仓除了二个后生佣人睡觉之地外,也是做饭的地方,船头上一只黄泥灶烧米饭,另一只用作炒菜,而不是跟船家吃在一起,船家在船尾自有黄泥灶做饭的地方,这就是船上的生活了。六百料的船,说大不大,可也不小,古人对船尺寸的定义,章子俊目前也说不清楚,就说说这船吧,说是六百料,这个料是什么度量?宋朝以前称为“数”也,宋朝为”计也“,到了宋朝晚期直到明朝称为”度也“。

  《说文解字》注,称其轻重日量,称其多少日料。知其多少,斯知其轻重矣,如稻重一石,为粟二十斗。上述所说的多少就是体积,容量,轻重或是重量。古人云,“知某物之容量,就能知某物的重量。”重一石的稻米,其谷粟占体积为二十斗,一斗的谷为二十斤重也。

  所以古代语中的“度、量、衡”分别意为“长度、容积、重量。”在明代造船工艺已经达到前所未有之颠峰,要不然郑和怎么下西洋,为此章子俊作为穿越者在翰林时期还专门做了研究,在《河防通议》上写道:“料、石、斤及船舶尺度,造船物料,船每一百料,长四十尺,面宽一丈二尺,船底宽八尺五寸,斜深三尺。那么此六百料的船可载客二十四人,下水可装三万二千四百斤,上水装一万二千斤,船长为四十五尺,口阔一丈二,换算成章子俊熟悉的度量就是长为十五米,宽度为四米。

  自从船上有了一位“杠精”,接下去的旅途处处是惊喜,更多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