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821章 宗族_大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王安石给出的理由是,一个人从小写诗作赋熟知音韵,对圣人之言却知之甚少,在为官治世时势必会缺少治国理民经验。

  就像是后世的职测和申论,何尝又不是又一场八股?

  当然,八股的局限性也是有的,精英们常年四书五经,非常容易被经典禁锢,从而思维固化。

  所以,朱谊汐也做出了改变,如选拔佐贰吏员的省试,则不再采用八股,而是多了法律,地理,历史。

  可以肯定的说,改变科举考试,非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。

  毕竟人家苦学数十年,你一朝废黜,那不就是白忙活了。

  治大国,如烹小鲜。

  从省试开始,皇帝见到没多少阻力,立马就准备再次施行,对科举继续开道。

  至于方法,则是从上到下。

  顾名思义,他的下一刀,对准的是殿试。

  因为殿试并不会罢黜进士,只是影响名次,后果不严重,但影响却是极大。

  然后一步步,殿试,会试,再到乡试。

  至于秀才,则依旧采用八股文。

  为何?

  因为八股文只考四书五经,这一套出加在一起,也不过几块银元。

 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,这是最便宜的入门道路。

  就像是高考,你要是德智体美,考什么钢琴,棒球,高尔夫,那就纯粹是高门槛,脑子有病。

  等考上了秀才,普通人才能有钱,有余力,可以有钱读更多的书,如地理,法律,史书等。

  对最底层来说,八股是最公平的。

  “走吧,没什么可看的。”

  眺望了许久,朱谊汐收回了目光,走下了高楼。

 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,让他惊喜的莫过于殿试了,可是还得等十几天。

  而最让他头疼的,则是武举。

  没错,就是与文科相提并论的武举。

  其实由于军户制度的原因,军官们世袭,虽然保证了忠诚,且出现了像戚继光、俞大猷,李如松,尤世威等优秀将领,但肯定的说弊大于利。

  武举上一向兴致寥寥,从隆庆二年至万历八年,只录取武进士四百五十人,但万历八年仅执籍待推者,没有官职的就达180余。

  到了崇祯年间,由于国势倾颓,武举开始大兴,但人才依旧匮乏。

  不过,相较于前朝,由于废除了军户卫所,十万武官一朝解体,为武举清除了阻碍。

  但,由于练武太耗费钱财了,可以肯定的说,能够参加武举的,基本上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大族。

  所以,第一届武举,皇帝直接在京营进行大比,直接选出武举人。

  而今年却不能这样荒唐了,必须要进行考试。

  明朝认为,应当“先之以谋略,次之以武艺”,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,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,便不能参加武试。

  考虑到此时,全世界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,勇武仍旧是重要选项,这武举简直就是玩笑。

  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