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46章 监察御史_大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募集钱粮。

  人还是那些人,只是换了条赛道。

  弊病丛生,几乎全盘继承。

  一路顺河而下,洪波涌起,运河两岸层林遍染,一派可供人吟咏一番的秋风萧瑟之景。

  可惜,朱静是个粗人。

  他一身鱼白棉衣,仿佛个公子哥,带着两三个随从,在扬州街头闲逛。

  在江苏省建立后,扬州就成了其首府,因运河而削减几分声势的扬州府,又重新振作起来,繁华不减当年。

  冬日的点点雪花,在扬州竟然成了景色,薄如纸的一层积雪,在瓦片上待不到半日,就成了雪水,从屋檐直接流淌到街面。

  以至于朱静行走不久,脚底就已湿透。

  而道路上的行人不减反增,冬至日临近之故,城内日趋热闹,大张旗鼓采购的豪奴更是不计其数。

  “江南富庶,而盐商们又是最豪富的。”

  朱静看着一座座朱门大院,不由得摇头不语。

  票盐制虽然打破了盐商的垄断,但凭借着多年来的渠道,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,大盐商们依旧占据了官盐一半的销路。

  盐税改变很大,但又相当于没怎么改变。

  盐商们依旧赚钱,只不过赚的钱变少了罢了。

  所以,明面上赚少了,他们就想着从私盐捞回来。

  毕竟每年淮盐课税四五百万块银圆,朝廷应该满意了吧?

  朝廷是满意了,但皇帝却不满意。

  “盐商们总是尽一切手段来捞钱,少赚就等若是亏钱……”

  回想起皇帝临行前的话语,朱静脚步匆匆,不带有一丝的留恋。

  等到他抵达酒楼包厢,锦衣卫千户楚玉,就已经等待多时。

  身体略显单薄,眉眼间颇有几分圆滑,衣裳是一件上好的棉衣,肤色较白,像一个商人。

  朱静知道他,此人在山东勾连榆园军,以及大量的土匪,从而为决战赢得了先机。

  也因此,其受封男爵,官升锦衣卫千户,驻扎在应天府,监督整个江苏,安徽两地境况。

  “锦衣卫千户,楚玉,见过钦差!”

  “请起。”朱静忙虚扶了一把,两人客气地坐下。

  对于朱静,楚玉倒是了解颇深,圣眷极盛,如今充任特使钦差,又是一项捞取资历功勋的好差事。

  这件事若是办的好,从其就能从正六品,升任从五品了吧,甚至能跨越至五品。

  乖乖,二十岁,与自己平级。

  “此次某受陛下所派,所为淮盐之事,楚千户若是有所得,我必然向圣上为你请功。”

  朱静一副热情的模样。

  楚玉则拱手,也是配合着热情:

  “淮盐供销应天、安徽、江苏,江西,湖广二省,河南,六省一地,数千万丁口所需……”

  如果是在天启年间,这六省所在的丁口,肯定超过一亿,而如今也不容小觑。

  “盐课之弊呢?”朱静轻声道:“几百年的运转,肯定积弊丛生了。”

  “票盐法后,纲盐不存,这盐政弊端,还得从盐场说起。”

  先说淮北盐场,其积弊在坝杠。

  盐从滨海盐场运出之后,要经过五个坝,每过一个,就要过称改包,未改之前称一次,改之后再称一次,故称为五杠十坝。

  杠者,竹杠,用来抬盐之用。

  过关完毕,才能最后装载大包,运往指定销售的地点,称之为‘岸’。

  在五杠十坝的过程中层层盘剥,处处花钱,每一引盐须费十两银子,这些钱最后都要加到盐运的成本中去,等到正式落到小民的手中,自然造成了官盐的价格远远高于私盐。

  这也就是私盐屡禁不止的原因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