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97章 通货紧缩_大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子上,喊道:

  “这粮票可收不?”

  “这书不过十块钱,某给你十一张粮票,让你赚一笔。”

  这下,整个书肆安静下来。

  人们伸着头,看着桌上那精美的纸条,一个个好奇不已。

  伙计不敢贸然应下,只能禀告了掌柜。

  掌柜拿起粮票仔细看了看,仿佛是下定了决心,道:“成,您是老主顾了,就应下吧!”

  书生大喜过望,将书揣进怀里舍不得拿出。

  “嘿,掌柜的,一些纸就能买书?你这是糊弄我啊?他是老主顾,我就不是了?”

  拿钱袋的那位瞬间就恼了,怒火攻心,愤怒不已。

  凑热闹的也不想见这不平事,也纷纷嚷嚷起来,场面眼看着不可收拾。

  “客官息怒!”掌柜的倒是不敢得罪人,只能把粮票高高举起,说道:

  “这是粮票,朝廷发出了东西,一张就能去粮仓领一石粮食。”

  说着,掌柜的惭愧道:“本来京城石粮一块,如今倒是我占了便宜,这粮票,确实能抵钱。”

  这下,场面才被控制。

  卢卓见此,越发地感觉不可思议:“这京城倒是奇了怪,一些纸竟然能当钱花,这世道,果真不同了。”

  “绍武朝,自然与崇祯朝不同,习惯便好。”

  于成龙只能点头,露出无奈的表情。

  出了书肆,去文庙上香游览了一番,几人这才回去。

  谁知,在半路上,几个黑发碧眼,鹰钩鼻,模样怪异,高及六尺的坏怪人身着长袍,有说有笑地迎面走来。

  “这,这,这……”卢卓直打着哆嗦,这等怪人,又是哪里来的?

  于成龙紧紧抓住二人的手,见行人面色无异,这才硬撑着腿软:

  “绍武朝嘛,新朝新气象,习惯了便好——”

  言罢,三人紧兜着书,落荒而逃。

  除了这群预备役知县,北京城也发生了一件大事,国子监重启了。

  来自于各省的岁贡生(地方推举的秀才)也陆续抵达北京,这让落幕已久的国子监,再次焕发出光彩。

  此时国子监生规模达到了近三千之数,其中岁贡两千三百余人,而恩贡、荫贡生约七百人,这是自正德以来难得的盛况。

  所谓的荫贡,即蒙父祖辈官荫,得一子入国子监就读。

  按照明制,京官三品以上,能荫一子入国子监,而皇帝则为了显示恩宠,勋贵、藩王,都能荫一子入学。

  而恩贡,则是忠诚牺牲之士,荫其一子入学,所谓恩贡。

  由此,造就了七百人的盛况。

  这场规模庞大的开学仪式,皇帝本想参与,但最后还是取消了。

  天气太冷了,懒得出门。

  而对于皇帝来说,最乐意的,就是看到粮票的顺畅流通。

  短短十来天,粮票的价值就被精明的商人们发现,尤其是可以随时取粮为担保的特性,让其被许多人广泛接受。

  保守估计,在北京、天津流通的粮票,就超过了二十万张,即二十万石粮食。

  很显然,以国家信誉担保的宝钞,远远比不上以粮食挂钩的粮票,人们太现实了。

  不过朱谊汐并没有那么乐观,他对于粮票如此迅速流通感到奇怪,立马开始深究起来。

  百般查询,分析,他咬着牙,得出了结论:“通货紧缩——”

  朱谊汐没有想到,铜圆、银圆都被制造出来,但却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胃口。

  中国本土的银矿、铜矿产量微乎其微,内流的速度也远远不及市场的繁荣需求。

  规模近亿的人口,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个惊人的数字。

  而,随着天下太平,商品经济和人口还在持续增长,尤其是北方草原的纳入,许多牛羊被换成了银圆。

  蒙古人也喜欢轻便简单的银圆,比羊保值。

  两方贸易壮大,让银圆也开始大量外流。

  随着市场越来越大,以至于货币需求越来越旺盛。

  且关键的是,银圆又被习惯性储藏,就如同往日被收藏的白银一样,以至于市场流通的银圆远远不够用。

  通货紧缩,仿佛是个诅咒一般,从秦至明,两千年未变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