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37章 发展继承(求票,求订阅)_大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踏着。

  不远处,豆苗密集,连绵数千亩,一眼竟然望不到边。

  “参谋司让咱们种的。”朱满仓道:“说是磨的豆油,豆渣,军营里都想要,所以就让咱们种了许多。”

  “给钱了吗?”

  “参谋司要的,不要钱的。”

  “嗯!”豫王点点头:“账本要做好,来往的东西都要做好记录。”

  肥料什么的不急,在现如今地广人稀的湖广,能将荒地种起来,便是不错的了。

  抬目而望,只见一旁的河道旁,水车,筒车一应俱全,水磨更是吱吱地转悠着,为水稻脱壳。

  另一边,一颗颗的果树,正在茁壮成长,结出颜色鲜艳的花朵,显得格外的漂亮。

  孙萱儿望着,一时间都有些痴了。

  “果实是来酿酒的。”朱满仓解释道:“屯里不仅可以酿酒,种了糯米能酿醋,大豆还可以酿酱油。”

  “军屯成庄园了。”

  朱谊汐笑了,感叹道:“照你这般发展下去,军屯不仅自给自足,甚至还能赚大钱呢!”

  柴米油盐酱醋茶,除了茶与盐,基本上都能提供,这军屯,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。

  好处很明显,能够提振市场,增加供给量,从而让市面物资更加的丰富。

  但劣处也很大,照这样发展下去,军屯利益太大,尾大甩不掉,反而成了某些人的牟利工具。

  显然,参谋司需要对军屯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。

  印象中,军屯只能产粮的固化思维,可要不得。

  农业果然是根本,其一旦成熟,商业自然也就发展起来。

  草草的看了一遍,朱谊汐就离开了此处军屯。

  大大小小的军屯,星罗棋布的分布在襄阳城附近,按照参谋司的预计,弘光元年的夏收,起码能上供百万石军粮。

  在湖广狼藉的情况下,军屯就是幕府最大的一笔收入。

  回到襄阳,劳累数日的豫王殿下斜躺着,随口问道:“四川今夏能上供多少赋税?”

  “扣除地方留用,约莫能有百万石。”

  “什么?”

  朱谊汐瞬间挺起,他着实惊了:“军屯才多少,就有百万石,四川一身,数百万人,怎么才那么点?”

  “殿下,您免了三饷,有这些就不错了。”

  赵舒无奈道:“崇祯年间,四川一年也不过百万石,今年夏税若能收百万石,已然是烧高香了。”

  “四川的征税,也得改革。”

  朱谊汐抬起头,气恼地说道:“三七分,一定要三七分,绝不能任由其乱来。”

  明朝的税收,地方征收后,预先计算来年的支出,截留下预算部分,其余的才上缴国库。

  其弹性很大,对于地方衙门很友好,但对中央财政就很难了,因为赋税额度不可控,很容易超支。

  湖广地区已经改革,幕府与地方三七分成,勉强算是公平了。

  当然,这对于湖广等比较富庶的地区适合,而云南、贵州等地本就贫瘠,不仅不够,还得朝廷补助。

  “那就今秋施行!”赵舒轻声道:“夏收可不能耽误。”

  “王应熊应该会识趣。”

  朱谊汐略带深意地笑道。

  “对了,张慎言答应了吗?”

  “其已经应允,只是不知殿下打算怎么安置他。”

  “安置?”豫王思量起来,瞧着赵舒神色自若,轻声道:“幕府中没有高职,索性就安置在王府吧。”

  “豫王府左长史,随身咨询。”

  “正当合适。”赵舒莫名地松了口气,露出一丝笑容,奉承道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